发布时间:2023-10-18 浏览量:0
创面是正常皮肤组织在外界致伤因子的作用下所致的损害,皮肤完整性遭到破坏,伴有一定量正常组织的丢失,同时,皮肤的正常功能受损。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修复过程,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
创面形成初期,机体首先的反应是开启凝血机制,进行自身的止血过程。这一过程包括一些非常复杂的生物学反应:先是创面周围的小血管、毛细血管等反应性收缩使局部血流量减少,即之而来的是暴露的胶原纤维吸引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凝块;随后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5-羟色胺及前列腺素等,使血管进一步收缩,血流减慢,同时释放的磷脂和ADP将吸引更多的血小板聚集。最后,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也将被启动。凝血过程结束后,机体即开始进行创面的愈合。
此阶段主要是破坏细菌和清除坏死组织,为组织的再生和修复奠定基础,炎症期大约4-6天,并且初期可伴有红、肿、热、痛表现;
这一阶段分为早期和晚期炎症反应,在早期炎症反应中,中性粒细胞会存在3~5天,中性粒细胞在愈合过程中可杀死局部细菌,有助于分解死亡组织,同时还会释放活性抗菌物质和蛋白酶,从而开始清除受损组织。在受伤约3天后的晚期炎症反应中,出现单核细胞,单核细胞成熟后为巨噬细胞,可吞噬细菌、死亡的中性粒细胞以及受损的组织。同时,巨噬细胞还分泌生长因子、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。通过这种方式,巨噬细胞在伤口愈合和抵抗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。
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2个阶段:上皮再生(Epithelialisation)和肉芽组织形成(Granulation)。也称之为增生期(Proliferation)。这一时期约从创面形成后的2-24天。
肉芽组织形成
基底细胞的增生刺激肉芽组织的生长。同时,巨噬细胞释放的生长因子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(PDGF),β转型生长因子(β-TGF)和α转型生长因子(α-TGF)等,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。
肉芽组织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,主要表现在:
(1)填补组织的缺损
(2)保护创面,防止细菌感染,减少出血
(3)机化血块和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
上皮细胞再生
随着肉芽组织不断形成,创面组织缺失被填充,上皮细胞便从创面周缘向中心移行,最终使得创面得以完全被再生的上皮细胞覆盖。 当创面被新生的上皮细胞覆盖后,创面外观呈粉红色,故而又称此时的创面为粉红色期。
在这个阶段,主要是瘢痕重塑的过程。经过修复阶段,伤口已经初步愈合。随着时间推移,修复创伤的瘢痕组织、痂等逐渐调整,修复组织以适应生理功能,最终达到受伤部位外观和功能的改善。这个阶段根据伤口严重程度,瘢痕重塑所需时间也会不同,一般可持续21天到1年。